更新日期:2011/02/10 04:11

文/許宏志

 

日前媒體刊載,有病患一年掛急診500餘次,為施打嗎啡與配西汀等藥物,引起民代與衛署官員的關注調查。

 

其實筆者在臨床上,也常遇到各類疼痛經轉介就醫的病患,往往因錯誤的觀念而飽嘗疼痛之苦。

 

●2004年美國電學診斷學會的期刊「肌肉與神經」中,對於周邊型神經痛的處理做過廣泛的整理,結論為:同樣療法,在不同病人身上治療效果也有異,而且可能不會完全緩解。但使用經過良好挑選的單一類藥物治療,或使用多類型藥物合併治療,大多數的疼痛病患可以將它控制在可和平共處的範圍內。

 

●擒賊先擒王:疼痛治療當中,找出疼痛的源頭,通常是最重要,但也是最困難的部分。

 

疼痛常是某些內科疾病的警訊,如心肌梗塞會以下顎、左肩膀疼痛表現;腹腔腫瘤或泌尿道結石會以下背痛表現;骨骼肌的肌筋膜疼痛症,更常以不同形式的痛表現。

 

例如大腿前側股四頭肌常會轉位痛到膝蓋,肩胛骨上的下肩胛肌常以手臂的轉位痛表現。這些例子當中,若僅治療肩膀痛、下背痛、膝蓋痛或手臂痛,而沒有找到疼痛發生的正確位置,通常不會有很好的效果。

 

●對付疼痛不能用「大砲打蚊子」:過往治療疼痛,最常使用大量口服止痛藥物,但有時疼痛源僅在一個很小地方,全身性藥物要吃到可達到治療濃度往往容易過量,且易有胃腸道刺激等副作用。此時可藉助超音波尋找或肌電圖儀電生理訊號導引,找到疼痛的確切位置,利用低劑量藥物進行局部神經阻斷,或者肌肉激痛點注射,以便在小劑量藥物使用下,達到最大效果。

 

●正確運動很重要:常見脊椎退化(骨刺)或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的疼痛,除物理治療的牽引電療外,很重要的一環就是脊椎附近穩定肌肉群的強化運動。由於脊椎骨、韌帶、軟骨與肌肉共同負擔身體重量,因此將肌肉群訓練較大支撐力可分擔其他組織的壓力。

 

●長痛不如短痛:以往一般人對於疼痛的看法是「忍一下就過去了」或者「不理他就習慣了」。然而最近幾年的腦功能研究發現,長時間疼痛會改變腦部結構與功能性,對疼痛會變得更容易感知。因此在疼痛引起腦部變化之前,即時正確的處理疼痛相當重要。

 

(作者為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物理治療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